| 微信 : ozyoyodotcom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开启辅助访问 DI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risbane] 幸福在一念之间(九)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151

帖子

4260

积分

服务信息用户

Rank: 20Rank: 20

积分
42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布村夢 发表于 2020-7-31 19:17:00
4406 0

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情感版分类
情感版类:  
幸福在一念之间(九)



一九七O年代,有一个英国人,他是世界公认的历史哲学家,他分析了全世界很多优秀的民族的文化。他说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英国人,他这一句话讲完,天主教非常震撼,深入了解,为什么他讲这样的话,后来觉得中华文化很重要,天主教开放可以祭祀祖先,本来不可以。可见得汤恩比先生说话很有分量。这一句话大家听过没有? 「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世界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听过没有?有,没听过的刚刚不是也听我讲过了。所以诸位朋友,人要活在当下,不要活在以前。我们好多时光,都耗在哪?懊恼过去,担心未来,魂都没有回到现在,叫魂不守舍。担心很多,亲朋好友在跟我们讲话,讲半天,我们还在飘到不知道哪里去,然后朋友还说「哎,哎,你还在吗?」人能时时活在当下,活得明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清楚,都是善心,就播下了善种。一个人的未来如何,看他现在就知道,「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大家都听过这句话,我们是用脑子听了,还是用心听了?用脑子记,就只会把它念出来,「这句话我知道,下一句我来接。」请问这句话有没有让我们的生命产生发酵?产生启发?听完之后,我这一生的心态变了。 「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要心变,要有质变。这一句话我们用心去体会体会,告诉我们什么?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能救这个世界的人,是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懂的人,才能救这个世界,你们怎么没反应了?是,这个逻辑不复杂。



  请问孔孟学说谁懂?儒道释的教诲,谁懂?华人懂。所以我们懂,又知道这个方法可以救世界,然后我们不救,请问是什么?叫见死不救,这个罪大。大家今天了解到,我们懂的东西可以救世界,假如不救,良心不安。所以今天大家上了贼船,听完这些话,你没有后路可以走了。没有后路走,好不好?人为什么德行成就不了?常常遇到境界,往后走,逃避,退缩,因循苟且了。人觉得破釜沉舟,「我只往前不往后」,这个人德行可以成就,这一生价值可以创造。尤其,告诉大家,现在全世界都愿意学华文。因为现在大陆经济发展,他们想可以赚些钱,有些发展,不过透过这个机会,可以把中华文化介绍给他们,全世界不就懂了。孟子留给我们一句话,「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大家这一个念起来了,养浩然之气。我们马来西亚有一位长者,是养浩然之气的好榜样,沉慕羽老先生。我非常幸运,拜见过老人几次,我看到他的书法: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字叫慕羽,仰慕关羽,关羽是义薄云天。所以确实这个取名字,真正给了孩子一种人格,从小就讲义气,对民族有使命。被关到监狱里,这些人要说服他,希望他退让、妥协,他为了民族文化,屹立不摇。结果他反问这些官员:假如是现在华人叫你放弃你的马来文化,你愿意吗?这个官员一听也很感动,最后,虽然他在监狱里面,把他奉为上宾。这种民族的大义,连不同的民族都受他感动。


当时沈老说到,「我们从事教育,是最没有钱途的行业」。哪个钱? 「但是这一个行业最重要。」这个文化一断层,你看下一代就完蛋了。虽然不能赚很多钱,但是这个承传文化的大任,我们能够扛起来。所以沈老做了七十年的校长,他有很多封给他的爵位,人家叫他爵位,他都「不要,你叫我校长」,他喜欢教育这一份事业。老人那时候九十几岁,我们一去,他高兴,唱了好几首抗倭时候的爱国歌曲,亲自弹给我们唱。所以老人的行谊,深深印在我们心上,我们要承传民族文化。所以有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他从小,心都是为家庭、为社会的存心,所以他从小就积福。很多那种思惟不是很妥当,说人活到二十岁,才能奉献社会。有没有道理?六十岁以后退休了,就不怎么能奉献社会。大家有没有看过这种生涯规划,有这种说法?请问大家,二十岁以前不能,六十岁以后不能,是把人当什么?告诉大家,当机器。用坏了,不能用了。拜托,你看历代当中,对于整个国家贡献最多的都是哪些人?胡须很长的人。皇帝不能决定的事,赶紧把这些老人找过来,他有智慧,他有人生的经验,现在叫做国策顾问,以前叫国老。


国家是这样,整个家族是不是这样?大家看很多,什么「乔家大院」,那一些商业当中能承传好几代的,请问那些大家族里面,最重要的男主角是谁?都是那一个家族最老、最有智慧的那个人。往往在晚辈撞得满头包的时候,回来了,「年轻人」,给他两句话,就利益他一生。所以,人应该是愈活愈有智慧,愈有人生历链,愈有价值才对。而且一个小朋友,假如从小就学《弟子规》,他就能感动他身边的小朋友,他就能感动身边的大人,他怎么会没福?有一个小孩,才学《弟子规》没有多久,那一天刚好妈妈买了两颗梨子。妈妈跟着他坐在那里,就看到这个四岁的孩子盯着两颗梨子,盯了老半天都不吃,然后皱着眉头,他妈就觉得很奇怪:你怎么了?不想吃?这个孩子说:孔融要让梨,所以大的要让给长辈,让给妈妈;可是这个蔡顺拾桑又把甜的留给妈妈。可是现在这个梨子,大的比较酸,小的比较甜,所以我现在不知道是要让大的还是让小的。大家看,孩子现在烦恼的不是自己不能获得,都在为父母想,都在想着我有没有照着圣人的教导去做。你说这个孩子的胸怀就不一样。很多时候,孩子学了之后,我们父母生惭愧心。有个孩子学完以后,他就觉得他应该孝顺。四岁!告诉大家,有受传统文化薰习的孩子,四五岁,背着两岁的弟弟妹妹,六七岁,拿着一个凳子站上去煮饭,有没有?有,我妈妈那个年代就有了。我妈妈还跟我讲,从小,那么小就背着弟弟,照顾。结果有一次跑出去,不小心把弟弟掉到山沟里面去了,吓得半死。从小,整个能力都被激发出来。孩子不是不能教,是我们有没有教他。


四岁的孩子学完以后,他是跟奶奶一起住,一起睡觉。他就坚持,「奶奶,我帮妳盖被,我看着妳睡着我才睡。」奶奶看他很天真在那看,最后看着也睡不着,就叫他「好,好,你这个孝心,奶奶知道」,叫他也躺下来睡觉。这个孩子要躺以前,还仔仔细细把棉被拉起来,按一按。 「冬则温,夏则凊」,老师教得仔细,孩子就做得很彻底。孩子的心很清澈,你教什么,他像摄像机就被印上去了。结果这个孩子的动作,那种认真,就触动了他奶奶。奶奶当场想到自己这一生,从没有这样帮她母亲盖过被子,所以自己就翻过身去流眼泪。小孩的善心教育了成人,那种天真把我们的本善都唤醒。这样的孩子,他做出来的事,都在利益他的家庭跟他接触到的人。还有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遇到老奶奶,然后因为《弟子规》说,「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事诸奶奶,如诸奶奶,要举一反三。在那公共场合又有水喝,小朋友端了一杯水,不认识的奶奶,他就单膝跪下去,「奶奶喝水。」因为奶奶坐着。他妈妈看了,还觉得有点夸张,就在那里笑。当下他给他妈妈讲:妈妈,老师是这么教的,别人的奶奶也是自己的奶奶。所以你看,这个奶奶跟他素不相识,感不感动?可能她回去就赶快去书局买《弟子规》,赶快教她的...... 所以大家看,《弟子规》里面「冬则温,夏则凊」,黄香九岁;「亲所好,力为具」,蔡顺拿桑葚给他妈妈吃,也不到十岁的年龄,都还那么小;陆绩怀橘,他妈妈最喜欢吃橘子,放着,六岁。所以这一些留名青史的孩子这么多,他怎么没给世界福气?黄香九岁温席,皇帝把他的孝行诏告天下,赐给他八个字,「江夏黄香,举世无双」。那一天,我到马六甲去,是黄氏宗亲办课程,你看黄香的后代聚在一堂,全部穿黄色的衣服,一起办《弟子规》的课程。衣服上面写着「孝亲尊师」,这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你看祖先的德行庇荫后代,积福。他有这种心境,等到他十几岁有能力了,时时造福于社会。他老年对社会、对家族有贡献,哪有不享福的道理。所有的晚辈都接受他调教,是他的长辈,也是他的老师,他哪有不孝敬的道理。


所以这整个价值观,都需要我们很冷静去思考。 《礼记.学记》里面强调的,「人不学,不知道。」我们从事教育,「君子务本」,什么是教育的根本?什么样才能彰显师道?所以这个时代,不是孩子要学,不是学生要先​​学,不是下属要先学,谁要先学?领导要先学,父母要先学,老师要先学。所以我们看这一篇文章叫《学记》。教学为什么叫《学记》?因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首先他一定自己要学得好,他才能教。他是一个好学生,他才能是一个好老师;他是一个好儿子,他才能是一个好父亲。不然他怎么把孝道教给他的孩子?他是一个好下属,他才能是一个好主管。现在都是一下子,MBA读完了就要当主管。他连如何当一个臣子都不知道,他如何去带领下属尽忠职守?我们现在好高骛远,本不见了。本不见了,我们自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清楚要传什么道了吗?我们清楚要解什么惑了吗?现在忧郁症的人愈来愈多,确实人生很多想不开、迷惑。那我们自己人生没有迷惑了吗?都想通了吗?都搞清楚了吗?我们今天到底希望孩子拥有什么健全的人格、人生态度?我们希不希望孩子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希不希望?我们希不希望孩子面对任何困难,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希不希望?希望。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有爱心,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有度量、谦虚,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入则孝,出则弟」,「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有这个度量,能够「勿畏难」,不怕困难。那刚刚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德行,我们自己具备了没有?假如我们具备了,事实上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把这样的人生态度传给孩子了。其实这些道理,我们自己冷静下来思考就能体会。比方说,我们的父母,请问大家,父母什么时候教我们了?我们的爸爸教我们,是不是说「来,儿子、女儿过来,今天爸爸给你们上一堂《弟子规》」,是不是这样上的?有时候爸爸话很少,很有威严。他的威严从哪里来?从他对父母、对爷爷奶奶的孝顺,从他那种对做事的认真,好的习惯,我们孩子看到了都对父亲肃然起敬。真的,回想二三十年前,父母没有刻意给我们讲过道理,可是我们却深深受到父母人生态度的影响。所以教育什么时候产生?潜移默化,随时随地。身教,才是教育的本。所以有一句话讲到,「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这一句话不只用在家庭,用在师生关系,用在君臣关系,都是同样的道理。老祖宗留的文化,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小到家庭,大到治天下。身教了,把晚辈的善心唤醒,效法、遵从。只讲不做,这个「讼」就是心里不服,反驳了、争吵了。比方要孩子孝顺,孩子说:「你对爷爷奶奶这么不好,还叫我孝顺?」讼,很细微

幸福在一念之间(九)  蔡礼旭老师


                               


OZYOYO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搜索
〓 房产买卖平台 〓
〓 整租租房平台 〓
〓 生意买卖平台 〓

Copyright @ 2019 OZYOY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本页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