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sbaneBBS.com悠悠网 | 布里斯班中文网_昆士兰华人论坛_黄金海岸论坛_Goldcoast_租房_工作_交友_同城

标题: 道香村“辣”的随想 [打印本页]

作者: township    时间: 2013-1-6 23:58
标题: 道香村“辣”的随想
本帖最后由 township 于 2013-1-8 10:26 编辑

辣椒,辣!似乎非常时尚了,年轻人能接受辣的不居少数,就其原因,不是地域,也不是习惯,而是社会和生活的节奏变快了。
其实,辣椒的药理功能是袪湿,其物理功能是增加食欲或击退食欲。
所谓袪湿功能是指在潮湿的地区,人们喜欢以辣味佐食袪除身体能的湿气,以平衡身体的湿毒,其实也就是为懒人或不运动的人发发汗而已。
现代的辣,可以增加食欲,同样的少不了‘袪湿“功能。
喜欢吃辣者,越辣越吃得多;不喜欢吃辣的,一辣就六神无主;

很多人担心吃辣椒或辣会脸上长”痘“,实际上,新陈代谢不佳的人,皮肤不会透汗,辣的不够,真的会长青春痘。习惯了,就没痘了。
麻辣香锅,是很多种不同的香料和中药调制的辣味,多数人吃了,只会出汗,不会”上火“。

1992年当我初创生意时,每天中午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午餐,那时就是一个菜,供几个人吃,辣是经常的事。
我对辣的理解是,能吃辣者勇敢,敢于应对,所以,每当遭遇辣的午餐时,我就说,能吃辣者有闯劲。
久而久之,那些不吃或少吃辣者就被潜移默化了,从不吃到吃或少吃到离不开辣,渐渐地每个人都能吃辣。

以辣为代表的中国菜当前已是遍地开花,不能说是“川菜”流行,而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或口味。
辣,人们很容易地想到川菜。其实,以辣为主的省份在中国,除了四川,还有湖南和贵州,其他省不具有代表性。

四川菜肴,以干辣为主,鲜辣为辅;辣椒酱中的老干吗、各种豆瓣辣酱亦是干辣椒的腌制品;
湖南菜肴,以鲜辣为主,腌辣为辅;如红翻天辣椒酱;
贵州,以腌辣为主,干辣和鲜辣为辅;桂林辣椒酱,严格地讲是用新鲜的辣椒腌制之后加工的,有少许的酸口;

虽然都以辣自居,然而辣之“道”格局不同,所谓鲜辣是指新鲜的辣椒,干辣是以晒干的辣椒,腌辣是指,用新鲜的辣椒腌制后形成的辣椒。
新鲜的辣椒有辣和不辣的,辣的鲜辣椒,晒干之后用于烹饪的辣椒;
新鲜的辣椒,腌制后可以成为辣椒酱,再用于烹饪,形式很多。。。

如今,道香村的辣就想到了,要综合鲜辣、干辣和腌辣之风格。
北方人,有一辣解三馋的说法,意即遇到辣,即使你想吃酸、甜、咸的欲望都被辣覆盖了。可见辣的威力。






作者: 2airport    时间: 2013-1-7 00:44

作者: catfelix    时间: 2013-1-7 17:05
道香村老板撰文??
作者: yo1yo2    时间: 2013-1-7 17:28
老板你marketing不错,就是prodcut不行。早点转行把。

作者: Zzzzzzzz    时间: 2013-1-7 19:23
贵么看着不错
作者: lara28    时间: 2013-1-8 01:05
希望所用的辣椒不是“重口味”滴
作者: township    时间: 2013-1-8 10:03
lara28 发表于 2013-1-8 01:05
希望所用的辣椒不是“重口味”滴

楼上,
假设一道菜用50克辣椒,一公斤(1000克)可以做几道菜?每道菜中辣椒的成本占多少?
好的(干燥、辛辣、透亮)干辣椒的市场价是大约$12一公斤。
你觉得如果你在某餐馆打工,老板会花十块钱一个小时请你“重口味”吗?,如果你专职从事重口味的工作,必须在一个小时内有20个机会并且完全彻底才够收回接近工资成本。。。

作者: lara28    时间: 2013-1-8 12:31
township 发表于 2013-1-8 10:03
楼上,
假设一道菜用50克辣椒,一公斤(1000克)可以做几道菜?每道菜中辣椒的成本占多少?
好的(干燥 ...

哈哈, 不是就好。祝你生意兴隆。

作者: township    时间: 2013-1-8 13:10
yo1yo2 发表于 2013-1-7 17:28
老板你marketing不错,就是prodcut不行。早点转行把。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腊炬成灰泪始干。

作者: 擎天一柱    时间: 2013-1-10 16:43
弱弱的问一声,这些菜是不是客人吃剩下的,你再放点辣椒的,
这个口味够重的
作者: LevelE    时间: 2013-1-11 00:02
夫妻老板人品佳,服务员美眉漂亮,麻辣香锅每周必点,顶顶。




欢迎光临 BrisbaneBBS.com悠悠网 | 布里斯班中文网_昆士兰华人论坛_黄金海岸论坛_Goldcoast_租房_工作_交友_同城 (http://xxabc.cn/) Powered by Discuz! X3.2